“我们的核心关键词是全流程落地,带着「产品」和「用户」思维去创造具有新技术的产品。”
沉浸式视听音乐会
返祖现象STUDIO是由四名中传学生组成的数字艺术工作室,临近毕业,工作室从校园走向社会已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如何进行创作和商业的探索?
返祖现象STUDIO
返祖现象STUDIO主营新媒体舞台音画互动演出、沉浸式叙事空间、在地性交互艺术等。在科技迅速变革的当下,返祖现象使用新技术,但又不想完全被技术裹挟,他们始终认为,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作为创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工作室名称「返祖现象」寓意着数字艺术在现代化语境下的符号化回潮,也代表他们对行业和生活的态度。
访谈实录
Q1 作为在校学生,什么契机让你们决定组建一个工作室?
工作室的成立源于一个又一个的巧合。2022年,思龙和宇翔制作的「小毕设」(大三的大结课创作)发到网上,意外得到了公众的关注,获得了深圳一家沉浸式投影空间运营方的商业孵化机会;再之后,一位从事古典音乐演奏的朋友联系我们,希望将沉浸式投影和古典乐演出结合,共同举办一场沉浸式音画互动的新媒体古典乐演出。我们一拍即合,2023年夏天在上海林肯爵士乐中心完成了首演,这场跨界联合的演出是我们的创作第一次真正被世人看到,也是商业化创作的起点。
宇开和昶然在此后加入工作室,四人开始了长期的合作。沉浸式投影音画互动演出吸引更多的合作方找到我们......我们的作品和项目踏足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乌镇、澳门、伦敦等地。看着越来越丰富的作品集,我们决定正式注册成立团队。
Q2 关注到团队的核心关键词是全流程落地?能否分享下什么是全流程落地?
「全流程落地」是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源于我们共同的本科专业: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智能媒体设计方向)。这个专业强调技术,但是更强调技术的使用图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专业,那就是“带着「产品」和「用户」思维去创造具有新技术的产品”。我们在本科专业的学习中会尝试去创造各种各样的“产品”:手机应用程序,网络视听视频,游戏,虚拟数字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现在从事的“数字艺术”产品。
在进行项目前期规划时,我们会设身处地为观众和用户考量:项目落地后观众们在体验观看时会怎么想、怎么做、获得什么,依此应用合理的技术和易用的方案。比如何时何地用投影,什么场景用屏幕,交互方式是否能够快速被用户理解和使用等等。
「全流程落地」既是一种科学的设计法则,也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方法论。
沉浸式视听音乐会从设计到落地
Q3 能否介绍下什么是映音空间?这类实验性表演及空间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映音空间」是工作室的第一件完成「产品化」转型的设计方案,方案由投影 + 纱幕组成,已经落地表演多次。「映音空间」的初始版本是上文提到在上海举办的沉浸式交响乐演出。
那次演出,分布于空间中错落的纱幕营造出夜上海灯红酒绿的繁华景象,投影投射影像后,纱幕变成了象征着上海的霓虹。除了投射视觉以外,投影的光线也能在空间中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这个项目的几台投影机分别位于空间中的不同位置向空间中心投射。多条光路相互聚拢,结合烟机提供的雾气颗粒,使得投影光线成为了空间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演出场地差异,我们无法在所有空间都应用如上海演出一样的分布式纱幕方案。于是在「为世界孤独日而奏」公益表演中,我们手工制作一套半封闭可伸缩的投影纱幕方形箱体,应和演出的公益主题「在对内的空间中,我自由且多彩」。
为世界孤独日而奏演出现场
这次演出邀请了很多孤独症人士观看和献曲,在向内包裹的光影空间中,演奏者感到安全和舒适,投影纱幕充当观众与演奏者的桥梁。改进后的「映音空间」已在各地表演五次,这一方体纱幕投影的方案游走于北京的户外公园、演出场所、福利机构等地,结合不同的演出主题,完成了一次次的意义重构。
去年12月的一次落地,我们还将四面纱幕由全封闭快速展开成半围拢,得以在一天时间之内将会议室改造成了光影Livehouse。
会议室改造而成的光影Livehouse
公众表演空间不止是剧场、音乐厅,也可以是公园、会议室和工厂,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语境,独特的叙事性特征。视觉和装置都是为空间叙事服务的,如何让不变的媒介在变化的空间内得到最适配的暗合,是每次「映音空间」落地时,我们都要优先考虑的。可以说,「映音空间」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是空间叙事性营造的理念和原则是不变的。
Q4 能否分享下西藏山南雅砻文化节Mapping项目的设计灵感和创作过程?
西藏山南雅砻文化节是我们第一次参与制作大型楼体的3D Mapping投影秀。工作室负责其中的开幕秀和三支歌舞节目的舞美。
在开幕光影秀中,我们从西藏的五色经幡中获得灵感:红白黄绿蓝,天云水火地,用颜色代表的高原自然意象串联叙事。比如,在「天」章节中,向观众展现日出到日落的视觉,并让阳光穿过楼体间的柱子,模拟丁达尔效应的效果;在「水」和「地」章节中,奔流不息的蓝色粒子飞流直下,一双温和的巨手托举起拔地而起的喜马拉雅大地,以此表达雅鲁藏布江峡谷的雄浑景象。
西藏山南雅砻文化节开幕光影秀
在歌舞节目中,我们最满意的创作是「在山南等你」。这首歌曲由阿朵和蔡程昱两位歌手共同演唱,节奏比较舒缓温和。由于制作周期非常紧张,我们决定放弃传统的「利用三维视错觉制作3D Mapping」的想法,转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利用AIGC手段我们得以将西藏实地取景的摄影作品转绘成动态油画风格。当投影将动态油画画面投射到建筑外墙时,楼体表面的材质与油画视觉的质感呼应,颜料仿佛真的被赋予了浮雕般的体积,这是AIGC+投影这一技术带给我们的惊喜。
开幕演出《在山南等你》
投影与实时互动的结合还有很多玩法。除了AI生成外,我们在这个项目中的绝大多数视觉都使用Unity 3D高清渲染管线进行制作。作为实时渲染的游戏引擎,观众的互动可以被实时运算和反馈,观众的手势、声音和表情都是可供创新的互动手法,为观众创造惊喜是我们工作室的特长。
Q5 在具体的项目中,团队中的四位成员是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的?有没有什么提高效率的方法?
由于项目类型多样,甚至没有两次项目是完全相似的工作流。我们的分工不会十分固定,甲方的需求也往往会超出我们所有人擅长的技能。边学边干、互相学习是常见现象,所以我们基本都是在当「多面手」。如果说我们的分工倾向,我们各自擅长实时互动、三维动画、视觉美术和视听语言。
比起团队内部的协作,和甲方的沟通协作是严峻得多的问题。我们遇到过形形色色的甲方,最难的是让不了解我们这一行业的「外行」甲方直观感受到项目的预计效果。我们时常需要制作额外于项目本身的多余物料,只用于展示和汇报。比如展览馆展厅项目,我们需要制作越高保真越直观越好的三维场景,以展示项目落地的效果。对于复杂视觉内容的需求则会遇到双方显示媒介差异带来的不便,同样的色号在不同的显示器上呈现出误差,导致我们和甲方增加数倍的沟通成本。
工作流涉及不同显示媒介
这种情况下我们特别需要多台间显色一致的显示器。在体验明基显示器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显示器的色彩的准确性,尤其是多台间的一致性极大提升了内部协同的效率。同时因为显示器准,对甲方的现场展示效果和实际效果无差,减少了许多甲乙方之间的沟通成本。
工作室所用显示器为明基PD2706U
Q6 作为一个全流程落地工作室,你们在过往项目的实践中,有没有碰到过策划好但落地效果不佳的情况?
非常常见。即使我们在前期策划阶段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推演,项目真正落地的时候仍然可能面临种种不可控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媒介差异带来的色彩和清晰度误差。
最近参与制作的沉浸式国风空间展览项目中,我们需要将画家的国画作品改造成动态的光影秀视觉,金色的莲花和蓝色的星云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虽然在电脑上,色调和质感都经过反复调试,但在正式布展时我们发现,展示用的投影设备呈现出来的画面跟我们在电脑端设计时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原本温润柔和的色彩被拉得很「炸」,一些低饱和度的层次也完全消失了。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设备间色差」问题:不同的显示器、不同的投影机,各自的色域、色温、亮度都可能差异巨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非常强调「全流程落地」,不只是想出来、呈现出来,更要在公众和用户面前百分百呈现。不同于工作室成立之初的「映音空间」演出,现在我们正面临更多远程制作的视觉项目。在这一点上,明基的全链路色准方案确实帮了我们大忙。
自从工作室开始使用明基显示器以来,我们内部的视觉协同效率大幅提升。多台设备之间的显色表现一致,让我们在团队内部就可以统一审美标准。
同时,它和明基投影设备之间也能保持色彩的一致性,在明基新一届设计大赛的宣讲现场,我们的作品也通过明基全链路色准方案进行了展示,从显示器到投影机,真正做到了从创作端到展示端的「所见即所得」。
明基设计大赛宣讲现场
明基全链路色准方案和我们的「全流程落地」观念也不谋而合,它不仅帮助我们节省了大量与甲方反复校对的时间,也让我们的项目在落地时呈现出更高的完成度,甲方满意度自然也随之提升。从商业角度来说,这种稳定输出高质量作品的能力,才是一个新媒体工作室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也很期待未来和明基的合作。
Q7 作为在校学生组成的工作室,你们如何进行商业化?
目前大约一半的合作机会来自熟人推荐,包括一起做过项目的甲方、学校的资源、甚至包括我们在各类艺术节、演出中认识的朋友。口碑传播在我们这个行业里特别重要。
另一半的机会则来源于网络平台,尤其是小红书。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内容输出在当代创作者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做完每个项目之后,都会在社交平台上认真整理创作流程、创意来源和落地效果。这些内容吸引了不少对新媒体艺术感兴趣的机构或品牌方的关注,他们中有展览策展人、音乐演出主理人,也有企业市场部人员,很多合作机会就是通过评论区、私信沟通促成的。
可以说,我们目前所获得的合作机会,几乎都建立在我们愿意「多讲一些话、多做一些整理」的基础之上。作为一个还在成长中的团队,我们非常珍惜每一个曝光自己的窗口,也乐于将创作过程变成公开的交流,从而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Q8 几位成员都临近毕业,你们对于工作室未来的商业化探索有什么规划吗?你们认为应该如何提高工作室的商业价值?
随着大家逐渐临近毕业,工作室从校园走向社会已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课题。今年我们工作室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寻找到几条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目前我们所接的大部分项目,基本还是属于「接散活儿」的阶段:甲方提出需求,我们根据他们的想法进行设计和制作。这种模式虽然简单直接,适合积累早期的经验和作品,但这类项目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都比较差,在每一个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期处于高压快跑的状态。而且这种纯粹服务型的合作模式,很容易让我们陷入技术外包工厂的状态。
接下来的目标是:从「定制服务」逐步转向「内容产品」。我们提出一个拥有我们风格与技术沉淀的标准化方案,比如一套可复制的沉浸式演出系统,由甲方来购买这套方案的使用权——在这类合作中,我们能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创作空间和项目节奏控制力,也更有可能建立长期品牌影响力。
此外,我们也在探索将经验转译为课程内容的可能性,我们想尝试做一些教程型内容或者线下工作坊,看看教培是否可能成为我们商业价值的一部分延展。
《血,宗族,人工智能》,返祖现象STUDIO
为世界孤独日而奏演出现场
Q9 你们在学生时期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心得和建议?
学生时期是一段既自由又迷茫的时间,我们现在也没有完全脱离学生身份。我想,只要从事的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行业,我们始终都是学生。技术在变化,市场在变化,社会在变化,作为智能媒体时代,甚至可能回过头看可能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亲历者,我们需要终身学习。只不过恰好在最迷茫的大学阶段,我们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兴趣方向,于是决定一起做一些事情,组建了「返祖现象STUDIO」这个工作室。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心得或建议,那我们想分享的,其实很简单:一定要活得「自洽」。
我们几个人性格不一样,成长路径也各不相同,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没有哪条路一定是对的,也没有哪种活更高级。你可以是一个每天都在熬夜做提案、跑项目、接活赚钱的乙方牛马,也可以是一个每天坐在公园晒太阳、构思剧本的艺术家——只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认可当下的状态,这就是一种成功。
尤其是在创意行业,更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在2022年以前,经历着痛苦的创作时期,一整年都没什么作品,但大三的新年夜,我们回顾本科生涯,从个人经历中有了灵感,做出让自己骄傲很久的作品。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跟自己达成和解,知道自己要什么。
明基全链路色准方案为专业色彩管理方案
从单屏到多屏,从输入到输出,
串联上下游,实现贯穿首尾的色彩闭环,
通过专业硬件、定制软件、客制化服务,
有效提升创作到落地的一致性以及工作效率。
关于明基
关于明基智能科技
以“实现科技生活的真善美”(Bringing Enjoyment ‘N’ Quality to Life)为愿景,明基BenQ致力打造创新、突破的智能科技产品与智慧解决方案;从行销全球的智能投影机,到点亮视界的专业液晶、大型商用显示器,以及包括LED照明灯饰等等在内的多元科技成果,为商务、零售、教育、工程、医疗、电竞等不同行业和领域,带来令人欣喜的变化。明于生活,基于用心。Because it matters.
关于明基友达集团
明基友达集团(BenQ Group)由明基电通、友达光电、佳世达科技、明基材料、明基逐鹿、明基医院等十五余家独立公司组成,拥有跨产业价值链与关键技术,涵盖显示产品、绿色能源、精细化工、LED照明、IC设计、系统整合、品牌经营与服务等;据点遍布全球,近一年营收超过210亿美元;致力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永续经营。
明基联系方式
400-888-0-333
未开通400地区请拨打:0512-68073600
更多详情请浏览:http://www.ben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