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发展的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
“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作为国防现代化的关键蓝图,为军事仿真行业奠定了战略基石。规划明确提出“深化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科技练兵”,并将军事智能化列为核心发展方向,重点突破智能指挥控制、无人自主作战等10大关键技术群。这一导向与“二十大”报告中“实战化军事训练”要求形成呼应,推动军事仿真从装备配套角色升级为“战斗力生成倍增器”。
需求端的爆发式增长成为行业扩容的核心动力。一方面,新域新质战斗力建设催生刚性需求:空天防御、无人作战系统等新型装备的研制需通过仿真技术缩短周期,如高超音速武器的弹道模拟可将实装试验成本降低60%以上;另一方面,传统训练模式升级需求迫切,陆军“跨越”系列、空军“金头盔”等演习已实现仿真系统全覆盖,而AI辅助决策能使指挥员任务响应效率提升100倍以上(从48小时到48秒)。政策与需求的共振,使行业从“可选配套”转向“刚需支撑”。
二、技术革新重塑行业发展范式
“十五五”期间,技术突破将推动军事仿真进入“认知增强”新阶段,形成三大核心革新方向:
(一)AI与仿真的深度融合
以西安工业大学傅妍芳教授团队的研究为代表,基于DeepSeek的智能仿真想定技术实现了“数据驱动—智能推演—方案进化”的闭环。这种技术路径使仿真系统能自主生成上万种作战方案,涵盖环境建模、兵力部署、战术优化等全流程,未来三年有望在战区级指挥系统中规模化应用。同时,强化学习框架的引入将打造“自适应对抗对手”,通过数百万次并行推演优化OODA(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循环,实现秒级响应的智能作战链路。
(二)数字孪生与多域协同
依托北斗+、高分遥感等国家专项,数字孪生技术正构建虚实融合的作战试验场。行业将突破“单一域仿真”局限,实现空、天、电、网多域数据的实时联动——例如通过3000+实体关系的军事知识图谱,使威胁评估响应速度提升3倍。这种多域协同能力,将支撑航母战斗群、无人机集群等复杂作战体系的效能验证,预计2028年相关市场规模占比将超40%。
(三)前沿技术的场景落地
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训练环境,使装备操作失误率降低50%以上;量子通信与认知电子战的融合,将解决仿真系统的抗干扰难题;而FPGA芯片自给率提升(规划目标2030年突破60%)则为高端仿真设备提供硬件支撑。技术融合催生的“智能仿真生态”,将重构行业价值链条。
三、市场空间与产业格局的扩容升级
(一)规模高速增长的确定性
行业已进入加速增长通道:根据简氏防务预测,全球2025年军用仿真投入经费总额将达到150.07亿美元,考虑我国现代化国防能力建设的深入以及新质新域作战作战力量的重点发展,假设到2025年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占比20%,北美占比36.19%),对应我国军用仿真市场空间上限人民币210.10亿元人民币(约合29.5亿美元),部分分析认为到2027年市场规模上限或达302.5亿元(约合42.5亿美元),“十五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维持在25%-30%。增长动力来自三方面:一是军费结构优化,信息化投入占比从当前24%向30%迈进;二是民参军比例提升,规划将军民融合度从30%提至50%,释放万亿级市场;三是装备更新周期缩短,新型装备研制中的仿真投入占比已从“十三五”的15%升至25%。
(二)产业格局的分化与整合
行业将呈现“小核心、大协作”的生态格局:央企集团(如航天科技、航空工业)凭借资源优势占据系统集成市场(占比约60%),而具备核心技术的民企将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例如智能算法、VR训练设备等赛道,民企市占率已达35%且持续提升。同时,成渝航空航天基地等产业集群的形成,将推动供应链协同,降低行业综合成本15%-20%。
四、挑战与应对: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尽管前景广阔,行业仍面临三重核心挑战,需在“十五五”期间重点突破:
(一)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
高端仿真软件(如复杂系统建模工具)仍依赖进口,高性能计算芯片等硬件存在“卡脖子”风险。解决方案包括:设立军事智能创新工作站,聚焦颠覆性技术研发;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例如AFSIM智能仿真系统的成功研发模式可复制推广。
(二)复合型人才的培育缺口
行业需求的人才需兼具计算机、军事学、数学等跨学科能力,但当前符合要求的高端人才缺口超10万人。规划提出的“STEM+军事”交叉培养体系,将通过高校与军工企业联合办学、新型军事职业人才方阵建设,逐步缓解人才压力。企业层面则需完善“团队培育+激励绑定”机制,降低核心人才流失风险。
(三)行业竞争与标准建设
随着市场开放,新进入者将加剧竞争,而行业缺乏统一的仿真精度评估标准。应对路径包括:龙头企业主导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动态对抗性评估框架;通过央企重组整合打造“国家队”,在无人机、电子战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优势。
五、前景展望:智能化战争的核心支撑
“十五五”期间,军事仿真行业将完成从“技术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跨越:在技术上,实现从“模拟再现”到“预测推演”的升级;在应用上,覆盖从装备研制到作战指挥的全链条;在产业上,形成“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生态协同化、应用场景全域化”的格局。到2030年,行业不仅将支撑建军百年目标的实现,更将成为国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在智能化战争时代占据战略制高点。
会员登录













微信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