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人物访谈新品快讯应用案例设计方案招标信息技术学园会议信息企业名录产品大全行业展会商机信息人才招聘
 数字展示在线首页 > 资讯中心 > 博物馆是历史建筑最佳的活化用途吗?
搜索新闻

博物馆是历史建筑最佳的活化用途吗?

编辑:Emily 文章来源:数字展示在线 发布日期:2015-7-1 8:25:52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发展让香港人对于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兴趣大增。这一转变带来了一个有关建筑文物与博物馆的问题:博物馆是否是历史建筑最佳的活化用途?带着这一疑问,2015年4月29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及研究中心(上海)(以下简称WHITRAP上海中心)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邀请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课程主任李浩然博士在同济大学文远楼三楼亚太遗产中心作了题为“博物馆建筑的社会意义:博物馆是历史建筑的最佳用途吗?”的学术讲座。讲座由WHITRAP上海中心执行主任邵甬教授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鹏副教授联袂主持,世界文化遗产国际评审专家、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遗产课程Lynne Di Stefano教授作为嘉宾参与讨论。

  什么是博物馆

  “Museum”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时期,意为“缪斯的神殿”(缪斯:西方掌管艺术与文学的九位希腊女神)。

而根据2007年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中文:世界博物馆协会)的定义,现代的“博物馆”意为一个服务于社会及其发展的非盈利性永久组织。它向公众开放、获取、保护、研究和展示人类的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提供教育、科研和娱乐环境。

  西方的博物馆原型与传统

  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只有一些拥有金钱和知识的贵族具有旅行的能力。在他们旅行的过程中往往会收集一些途中有趣的玩意,例如动物、植物等。归来后,他们会建立一个建筑或一个房间来作为藏宝室用来摆放独一无二的藏品,这就是博物馆的原型。

  在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所谓的“奇观商店”和“怪人展览”常常被贴上“博物馆”的标签。这些地方往往用来展示样貌与众不同的人或动物,诸如巨人或侏儒。

  中国的博物馆原型与传统

  在封建统治的中国并没有博物馆的原型或传统,珍贵的藏品往往被严密地保管而非大方地展示。一般认为中国的博物馆体系及中文词“博物馆”均来源于日本,而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就借鉴了西方的博物馆传统。

  如何建设一座博物馆

  博物馆对于功能空间有规定的、极为严格的要求,诸如存储空间、研究室、教室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温度控制、安保等其它要求。只有达到所有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作为独立的博物馆,要具备自己的藏品。在此过程中需要雇用大量专业人员来维护、研究及宣传,这意味着另一批昂贵的设施。具备这些条件之后,还需向博物馆协会提出申请并得到认证。林林总总的费用加起来堪称巨款,有人说:“破产的最快方法就是开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的六个设计阶段:

  第一代博物馆:革命后的皇宫再利用

  将统治阶级的宫殿转化为“人民的”博物馆,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一种表达。尽管已经被改造为博物馆建筑,仍然保持宫殿的外观。

流行年代:18世纪晚期开始

  第二代博物馆:摹仿宫殿建筑的博物馆建筑

  认为博物馆是“文化的宫殿”或“文化的寺庙”,因此常常表达出一种文化对于另一种文化的凌驾关系。这是一种帝国主义或是民族主义的表达,具体取决于该博物馆所在的文化环境。这个时期的所有博物馆建筑在设计伊始即被决定好功能,并非后期更改为博物馆

  流行年代: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

  代表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重现古典建筑庄严壮丽的外观。它主要受到古罗马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启示,用于一些政府建筑和大型公建。这是一种表达国力的有效方式,也最常被用于此道。如今,也有许多追求权利与地位的人采用这种样式,如暴发户,地方政府和地产开发商。在中国许多地方政府项目中往往采用“白宫”等宫殿外形,俄国、非洲等发展中区域也有此现象。

  东京国家博物馆(1882):建造于日本王权复辟之后,是第二代博物馆中唯一自主设计建造的。博物馆外形为典型的日本传统宫殿样式。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也是首个收入艺术与考古藏品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造和藏品极大促进了民族自豪感。

  京都国家博物馆(1895):建造于日俄战争之后。此时,日本已经渐渐成为亚洲统治性的力量之一。在击败了老牌列强俄国之后,日本的民族情绪空前高涨。博物馆的外形为典型的欧洲宫殿,在培养民族主义以及帝国主义野心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藏品包括日本第一家庭及宗教所所有的艺术珍品。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1887):由英国殖民政府建造,是用于投射其帝国实力的一座关于植物学、动物学和人种学的博物馆。新加坡独立之后,它变成了新加坡建国和独立历史博物馆——这是一种培养国家自豪感和新加坡公民身份自明性的方式。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1960)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65):设计目的同为唤醒台湾人的民族情感并宣称国民党拥有中国的正统政权。

  在中国许多地方政府项目中往往采用“白宫”等宫殿外形。不仅是中国,俄国、非洲等发展中区域也有此现象。在香港,房地产开发商总是倾向于仿照过去的样式,如“李嘉诚风格”。

由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博物馆建筑的形象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历史建筑,给人们造成了“所有历史建筑都应该变成博物馆”的错误印象。

  第三代博物馆建筑:现代主义功能建筑

  博物馆的内部要像为珍贵的艺术作品和人造物提供展示的容器,而外部要是一个从庸俗的人們保护文化珍品的令人生畏的碉堡——这是一种精英主义的表达。建筑师往往表现出对周围建筑、居民的未开化、低素质的轻视,并在作品中表达出强烈的防御性。

  流行年代: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代表:现代主义四位建筑大师、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


  第四代博物馆建筑:装饰建筑

  博物馆是一个距离大众不远的,不那么自视甚高的地方,并非精英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建筑师认为博物馆是一种民粹主义或者说平民文化的表达,故往往采用许多符号化的元素,使得建筑对于平民来说充满意义和可阅读性。

流行年代:上世纪80年代

主要风格: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查尔斯摩尔、文丘里、罗西、格雷夫斯等

  中国广东博物馆(2010):采用“中国宝盒”的象征意味

  1980年之后,在学院建筑教育中普遍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意义过于浅显,并不鼓励学生去进行这样的设计,因此后现代主义日渐式微。但不时还是会有早期后现代主义代表建筑的拙劣复制品,如香港中央图书馆(2001)。

  第五代博物馆建筑:解构主义建筑

  博物馆要成为一个反常规、反庸俗的刺激性挑战,这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表达,并传递了末世美学,“复杂性”是其关键。

  流行时间:上世纪90年代至今

  代表风格:解构主义建筑

  影响因素: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的朋克次文化、90年代的混沌理论和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盖里、艾森曼、李布斯金、普立克斯

  博物馆建筑的形式已经渐渐超越其藏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对博物馆自身更感兴趣,从博物馆出来却无法说出到底在博物馆中看到了什么,这一趋势成为如今热议的问题。

  第六代博物馆建筑:参数化建筑

  数字化时代的建筑——由发达的数学(尤其是拓扑数学)衍生出的建筑,只能通过庞大的计算机力量进行设计。

  流行时间:2000年至今

  主要风格:参数化建筑

  影响因素:连续映射、连续表面等拓扑数学中的概念。古希腊的黄金分割、黄金比例理论。

  代表人物:扎哈哈迪德

 标签:博物馆 文化科博展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文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