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核心创意揭秘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核心创意揭秘
2018年2月25日晚平昌冬奥会的闭幕式上, 没有红灯笼、琵琶这些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物件的铺陈,熟悉的京剧悠扬旋律也没有听见,那一帧帧画面,就像飞驰而去的高铁速度,带着我们领略着现在的中国。那些新科技、新文化、新成就,让我们不禁激情澎湃。时隔14年的奥运交接仪式“北京八分钟”再度上演。24名轮滑演员和24个隐形机器人完美协作 冰屏、地面投影、AI人工智能等科技元素惊艳亮相…… 张艺谋导演用现代手法和思维 为全世界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关于“北京八分钟”
2017年3月,“北京八分钟”联合工作组成立,也正式拉开了“北京八分钟”的序幕。
10月前后,北京冬奥组委和张艺谋团队就来到北京体育大学,精心挑选了80位男生作为学生演员。他们承担的是平昌奥运会“北京八分钟”的表演重任。和以往选拔条件略显不同的是,这次的选拔条件很简单——身高1米75以上,身体匀称,身体素质好,有运动能力。 在采访中,一位演员代表也表示,“演员挑选的过程中,(导演)会对我们的身高和体重有一些要求。”在“北京八分钟”总导演张艺谋眼中,定下这样的选拔标准是为了尽可能凸显冬奥相关的元素。
“冬奥会要表达冬奥元素,我们希望表达滑雪、滑冰这样的姿态,所以在挑选演员时,未必就是舞蹈演员,我们要选有这样(冬季运动技能)的人。”
12月1日的誓师大会,当“北京八分钟”倒计时的声音正式发出,学生演员们也正式开始了长达近三个月的排练。据悉,这些演员们平时主要是做一些体能上的训练,包括拉伸、平板支撑等,以及对节目动作的熟悉。
2月17日,演员团队从北京出发,来到平昌。当天晚上就与先期抵达的技术团队在闭幕式举办地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进行了技术测试。18日晚,他们又在该体育场进行了两次独立彩排;21日和23日晚,他们又与韩国闭幕式表演团队进行了联合彩排。
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这些年轻的学生演员们几乎没有休息。不过,对于这些辛苦,他们却充满自豪。
“能有机会为国家出力,争得荣誉,大家都非常激动。”
奥运转播团队看了样带就鼓掌
对于时长只有8分钟的“北京八分钟”,整个团队却在近一年时间里付出了无数个8分钟的心血。
早在北京合练时,为了尽可能贴近实战,昌平排练的场地全部按照1:1模拟平昌冬奥会的实际场地布置。而考虑到当地的低温和大风,相关设备在国内均经过抗风抗冻测试,可以在每秒8米的风速和零下25摄氏度的天气条件下正常运转。
为达到最好的转播效果,“北京八分钟”团队还与奥林匹克转播公司(OBS)团队进行了沟通,在昌平训练基地拍摄了录像样片,并按照导演的思路初步设计了镜头语言,告诉对方如何以最好的镜头语言呈现“北京八分钟”。
当这盘样带作为“北京八分钟”电视转播的指导性文件,交给奥运会转播团队后,获得了极佳的反馈。“北京八分钟”总制片人沙晓岚透露,观看完样带后,奥运会转播团队非常满意,屋里掌声一片。
“看完样带以后,他们认为我们做得很优秀,很漂亮,他们的掌声代表了赞许。”
整个团队还需要把设备早早运往韩国进行调试——一个月前,这些设备就已经在天津港、青岛港装箱,送往釜山港。由于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部件精密,所以在海运和陆运的过程中,设备都经过了特殊的包装。
“我们所有的设备都要自己带过去,连一个螺丝钉都要自己带。”
和雅典“北京八分钟”有何不同?
对总导演张艺谋来说,“北京八分钟”的经历,他早在2004年的雅典就已经品味过一遍了。他甚至会调侃,说自己是全世界唯一两次执导过“八分钟”的导演。
十四年前,在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希腊,京剧、红灯笼、茉莉花……一众有着中国传统寓意的物事一件件出现,中国长达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那短促的八分钟中,完成了奥运会上的第一次亮相。
“那是我们第一次亮相,想要的东西很多,想表达的内容也很多,最后做成了一个拼盘,效果并不理想。”在张艺谋看来,那一次的效果并不算好。而这一次,他想做些改变。
张艺谋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他希望“北京八分钟”可以更纯粹回到具体的节目上,“要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文化,而不是变成一个宣传片或橱窗。”
于是,他摒弃了以前最爱的“人海战术”,用更为精简的演员阵容,搭配中国最先进的高科技和人工智能,给世界展现出另一个不同的“北京八分钟”。
“这次8分钟表演与雅典有着本质区别,从理念到表现手法完全不一样,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沙晓岚表示,想在8分钟内把中国灿烂的历史文明都说清楚,其实不太容易。
“这次路线完全不同,从开始创意时就不再讲5000年文明,而是用现代科技手段,用艺术的手法,来表达中国人民欢迎全世界朋友相聚北京这个主题。”
表演需要的LED屏幕、遥控设备、演员身穿的可自行加热的石墨烯材料的演出服……这些“新东西”都体现了中国技术。以这次新技术中最为突出的可移动装置平台为例,这种之前主要用于工业上,包括汽车生产线和物流的设备,将会被使用在文艺演出中,这也是全世界的首例。
“八分钟时间很短,我们还是尽量把每一秒做完美。”
不再讲历史和传统,能看到未来和希望
“在这八分钟里,你能看到国家新的发展。而其中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表达出全国人民欢迎2022年冬奥会,欢迎到我们家来做客的真实情感。”
于是,在张艺谋导演的这次“北京八分钟”中,有个特殊的“惊喜”——国人的微信头像将有机会出现在这个环节中。
“通过互联网与中国人有一个互动,大家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参与表演,参与其中的一些人的图片和头像将出现在平昌。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到平昌,表示2022北京见。”
据新华社报道,北京冬奥组委在春节期间就推出了这个“冬奥有我”的互动,凡在闭幕式开始前参与活动,参与者都将有机会感受这样的惊喜。截至2月25日中午,参与邀请函和语音互动的人数,已经超过八千万人。
不过,最让大家感慨的,是张艺谋想用这短短八分钟,传递出的,有着大国风范的理念。
“我们将在这八分钟里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科技含量、五千年的文化以及如今中国的新面貌,突出的理念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漫漫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发酵出的灿烂文化,依然能从八分钟里看到,但比重却远远不如中国的新面貌的展示。对于现今的文化自信,甚至在节目编排中可以窥见。张艺谋说,本次八分钟去除掉以往的“拼盘”,只有一个节目,首尾呼应,更纯粹。
而另一个细节是,那些红灯笼、茉莉花、京剧……将被高铁、共享单车、网购等新的影像所替代,更多凝聚着国家科研和企业能力的科技元素,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震撼。
“这次将会非常唯美、单纯和超前。”
或许,敢于在八分钟抛弃宣传五千年传统和文化的思路,而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中国,进行新文化和新科技的输出,这也使得“北京八分钟”承载了更多意义——中国,不但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在新时代,还有属于自己的新名片。
那么,带着这种期待,就让我们四年后北京见吧

张艺谋揭秘平昌奥运会“北京8分钟”
此次闭幕式演出是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沙晓岚担任总制作人,锋尚文化承担总制作, 黑弓作为核心团队参与全程创作。世界上最大最轻的熊猫木偶、可以与人共舞的智能机器人……这一次,一个更科技、更现代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 与张艺谋导演指导的其他活动演出不同的是,本次演出没有采用人海战术,而是主要借助科技手段展现中国作为大国的科技成果。在整个“8分钟”表演中, 近四千平米的场地上只有24位演员,演员们通过与冰屏、地屏的科技互动,转变、组合、勾勒出了丰富的内容,虚实结合。
    01、世界上最大熊猫木偶
熊猫队长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四川大木偶。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制作团队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良和创新。在进行上百次测试后才最终确定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配合上LED灯的制作工艺。最终版的熊猫道具高2米35,却仅有20斤左右的重量,比初期的版本轻了几十斤。“目前从个人表演的大熊猫高度和难度及灵活度,(全世界)我们剧院创作的是最高的,同时也是最轻的。”参与此次道具制作的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说。
  舞台上,演员要穿着目前国内最大尺寸的熊猫木偶进行轮滑表演,所以重量需要控制到非常轻。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制作团队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良和创新。他们在选材上先后尝试了人造纸藤、天然白藤、竹篾条、铝合金丝、碳纤维条、PVC仿真藤条等多种材料,反复对比,进行了上百次测试,才最终确定了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配合上LED灯的制作工艺。最终版的熊猫道具,高2米35,却只有20斤左右。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四年级的学生邢志伟也被选拔成为这次表演的一名木偶演员,同样的选拔过程,让他摸不着头脑,跟平时练的动作不一样,平衡、转弯、单腿,考察动作更像是在舞蹈。 后来,老师通知他们被选中,要代表国家参加一次非常重要的演出。
  去年12月1日,他们就在北京昌平的训练基地开始封闭训练,见到导演组才知道,于广水、邢志伟要参加冬奥会“北京8分钟”演出。这场演出意义重大不言而喻,需要所有人签保密协议。表演之前,不能向任何人透露他们在干嘛。直到出发到平昌前一天,他们才告诉家人,“初十晚上看冬奥会闭幕式直播啊,里面有我。”
  据了解,熊猫道具出自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的工艺师之手,他们始终致力于这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02、智能机器人与人共舞
90秒的换场准备时间,16套复杂的机器人动作规划,移动机器人与舞蹈演员的精准互动……如此规模的人机表演、如此复杂的舞台表演在全球尚属首次。
  舞台上,24名轮滑演员与24个智能机器人配合完成表演。他们穿着单排轮旱冰鞋不仅要表现出花样滑冰的美感,还要与背景音乐、灯光效果、舞台屏幕“地屏”视觉效果严丝合缝的配合。推屏演员郭露阳说,在场上,他们就像画笔一样,在“地屏”上滑绚丽的图画。
  机器人与轮滑舞者互动,他们携手一起从平昌穿越到2022年的北京。机器人灵活的舞蹈动作,不禁让观众发出赞叹。
  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移动机器人事业部总裁张雷告诉记者,这是中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第一次在国际赛事上表演高难度舞蹈动作,机器人不但要完成了自己动作编排,更要与演员、地面投影进行联动表演,同样实现了技术领域的升级创新。
  主要实现了技术方面两点突破:首先是机器人导航更加精准。其次,相比常用的工业机器人,此次的“演员”机器人动作更复杂灵活,包括完成行进中旋转、摆动,配合演员做出些花哨的动作等。
  “这些技术上的新要求也为整个研发团队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在设计程序时不断地改进算法。”张雷说,团队从确定参演到开始排练,其间只有两个月时间,全体成员夜以继日地工作,才最终定制出了可以参与演出的机器人。
    03、细致到微米、冰雪一样的“冰屏”
智能机器人身上装载的“冰屏”使这次表演十分炫酷,移动的机器人,流动的画面形成了多层次、递进式的现场效果。这震撼全场的“冰屏”即LED智慧透明屏,它具有高达85%的通透率,成像清晰却又剔透如无物,是当今世界上透视效果最好的显示设备之一。
  在演出中,那些自由变化队形的冰屏也是亮点之一。冰屏,其实是一种新型的LED显示技术。因为拥有高达85%的通透率,冰屏的成像清晰却又剔透如无物,是当今世界上透视效果最好的显示设备之一。针对平昌当地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所有的冰屏在国内都已经过了高强度的抗寒、抗风试验。为了避免一些外在信号的干扰,冰屏可通过携带电子信号的外在设备进行控制,让冰屏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进行变幻,分秒不差。
  “冰屏”研发团队负责人深圳壹品广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艺表演项目总监黄庆生介绍说,单屏幕尺寸达到1.5米的跨度,两块屏长3米,如果中间没有支柱,很难稳定。而且,所有屏幕都要经过风洞和冷库测试,达到风速每秒15米的要求。想要这么稳定,必须把背后的卡槽做好,结构非常精密,卡槽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微米计算。
  “目前的冰屏技术我们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次做出了三米长的屏幕而且中间没有横梁,这种工艺目前在世界上我们应该是第一家。”黄庆生说。
    04、可视化仿真预演系统辅助导演抠细节
由北京理工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组建的虚拟视觉团队设计的“OpenGL表演辅助训练系统”和“北京八分钟文艺表演预演系统”一直在充当着导演的“眼睛”和“指挥棒”。两套系统可以根据导演的创意方案将文艺表演过程全部仿真,以可视化的界面和图纸、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演员的运动轨迹、位置信息、队形变化、运动速度等,帮助导演把控、决策及完善表演方案。
  “这两套系统相当于让导演同时看到现场监控器和直播效果,导演在系统中可以实时观察到演员及道具的队形状态,如果需要调整可以及时反馈。”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总体研究部副主任王春水说,具体到参与演出人员,系统可以为每个人生成自己的动作轨迹和节奏,“在不用考虑旁边人的时候,也可以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动作,这样就让排练效率大大提高。”
    关于内容设计
来自黑弓的李亚洲是此次演出的多媒体导演,也被奥运导演团队选入了现场工作人员,还有多媒体视效总监王志鸥,也在彩排期间加入了现场工作。
在地屏上,除了技术方面的难题,在内容的设计上也同样是一次高难度的挑战。
整个演出中,演员与冰屏共同在地幕上勾勒出了龙、凤凰、中国结、扇子等多个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传统元素。随着点位的变化,线条自由延展,既娓娓道来,亦大开大合。
这些繁复的线条组合,既要考虑到演员与冰屏的移动问题,同时又要保证最后成型的图案形似。
总导演张艺谋表示,与以往演艺活动不同,“北京交接”在创意理念、情景元素、科技手段等方面要实现创新突破。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说,这次的8分钟我们不会再用人海战术,更多的是追求高科技与时代感。“北京8分钟”宣告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再次向世界发出邀请,四年后来北京共赴一场美丽的冰雪之约。
返回数字舞美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