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8-13 14:29:11
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全覆盖
2011年,烟台启动中学数字化地理教室建设工程。2013年,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市区将数字化地理教室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强力推进。为进一步拓展应用功能,我市提出“数字化多功能教室”概念,在数字化地理教室建设的基础上,配备多学科设备、软件,开展地理、生物、历史、数学等学科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将其作为数字校园建设重要内容。在建设伊始,对全市数字化地理教室建设应用情况进行逐校调研,提出今后几年建设与应用规划,到2018年全市所有中学建成数字化多功能教室。
“三通两平台”是教育信息化提升的重要因素。为此,烟台高标准建成教育网,全市所有中小学和教育部门统一经市网络中心访问互联网,拥有中国联通3G,中国电信1G,中国教育科研网100M互联网出口,市县校三级实现高速互联互通,教育城域网基本覆盖到每一个教室。市县两级教育云数据中心逐步完善,所有中小学校建有校园网,学生用微机基本达到要求,教师用微机实现了学科教师“人手一机”,“校校通”“班班通”建设已全面完成,39%教师和11%初中以上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建有多媒体录播教室141所,数字化多功能教室80所,逐步构建起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为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环境。
与此同时,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使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全覆盖。具体做法为,每年评选的优质课、优秀课件,直播的优秀课例、专家讲座、视频培训等经过加工整理录入全市教育资源库。鼓励学校开发校本特色资源,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动教师积极参与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的研发,定期定量将优质资源上传市、县两级平台,形成多方参与、群建共享教育资源建设机制。目前,全市教育资源库基本涵盖了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资源总量超过40T。同时自主研发建成“烟台市教育视讯服务平台”,与多媒体录播教室无缝对接,进行视频会议,教学节目、学科培训的实时直播与点播,形成覆盖全市的视频互动教研体系,实现城乡教师同步培训,实时面对面交流互动,同时在线人数达到上万人。
2018年基本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在“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烟台中小学根据《烟台市数字校园建设指南》,今年将启动“烟台市数字校园示范校”创建活动,重点建设学校多媒体录播教室和数字化多功能教室建设,2018年全市中心以上学校建成多媒体录播教室,所有中学完成数字化多功能教室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创新实验室和数字化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鼓励学校开展数字校园特色应用,根据实际需求建设数字校园电视台、数字化探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数字阅览室、气象监测站,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8年中小学基本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教育资源与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落地后,中小学将重点开发本地特色应用系统,推进“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把个性化、交互式学习,融合到师生的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中。到2018年,基本建成烟台市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设备到位后,如何避免闲置?对此,市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将应用的核心放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发挥“班班通”使用效益,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依托“烟台市教育技术科研平台”,开展网上课题研讨和培训,推进新技术应用研究及成果推广。同时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打造一支服务于全市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教师队伍,选拔培养一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骨干教师并加强对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