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并发展新疆的多民族文化
新疆文化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它的边疆特色,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政治地缘所造成的特色。我们常常讲地缘政治,但是却很少讲政治地缘。地缘政治是指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产生的政治斗争,政治上的联合和政治上的变化,政治沧桑。政治地缘,就是地理位置特色带来的政治上的挑战。从自然地理上看,新疆非常辽阔,她的严峻和美好并存,大片的戈壁滩,大片的沙漠,大片的人类无法居住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她的美好又是无法比拟的,而且,你可以说她是很贫穷的地方,她在经济上不算太发达,但她又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地方,不管是从她的矿藏,还是人民非常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是令人非常舒服的地方,有时候,又有一种非常自足的感觉,哎呀,在新疆生活真好!这种位置,使新疆比大城市要有弹性,有较大的空间。
纪晓岚一辈子爱说讽刺、玩笑的话,他被发配到新疆后,有人问他对新疆的感触,他说:“新疆是天高皇帝远,人少畜生多。”我举个小例子,在“文革”当中,伊犁的西大桥,有一个俄罗斯商人,他卖磨合烟,卖明星照片,整个文革期间照卖不误,这在口里早就被取缔了。在“文革”期间,房屋都是私有的,一两千块钱,就可以买一个大院子。我在伊犁住在三座门,发生武斗时,枪弹打落了我们家门口的一个南瓜,太危险了,我就想躲。有人带我去看过两处房子,后来我想我在伊犁再买一个房子,传到乌鲁木齐,他们还以为我在那儿搞资本主义,在抗拒社会主义,就不敢买。你看,那时候,花上个一千多块钱就能买上一处房子。
第二,新疆的文化是多元的,同时又是一体的。一体就是它是中华文化一个有机的部分,而且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而不是处在一个分裂的状态。
第三,新疆的文化有种共享、互通、互补的现象。新疆的东西、新疆的文化不是仅仅属于新疆地区,或者属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比如,新疆的拉面,是哪一个民族的呢?是维吾尔族的?它叫凉面。到了乌孜别克,它叫狼克面,这显然是从汉语来的,但它的味道已经变了,它和兰州拉面不一样,和北京的旗人、满族人喜欢做的抻面也不一样,它已经新疆化了。阿凡提的故事,应该是纳赛尔丁阿凡提的故事,这个是新疆的,维吾尔族强调它是维吾尔族的,乌孜别克族强调它是乌孜别克族的,阿富汗说它是阿富汗的。过去我们认为哈密瓜只有新疆有,但是我在美国吃的哈密瓜说是以色列产的。过去我们认为坎儿井只是吐鲁番的特点,还有一些说法,说坎儿井是林则徐或者是谁发明的,但是伊朗也有坎儿井,我去伊朗,伊朗人给我们介绍,认为那是伊朗的特点,巴勒斯坦那边也有坎儿井。
纳瓦依,我们认为是维吾尔的诗人,受到了新疆人的高度尊重,维吾尔族人也说纳瓦依就是维吾尔族的,乌孜别克说纳瓦依是乌兹别克的,也说得言之凿凿,那我们就不要说他是维吾尔族的。我不主张在这方面进行排他性的争夺,但是,也不必出让。新疆和中原内地互通的地方太多了,食品的词,关于吃的词也非常多。煤矿的一些主要词都是汉语借词,夯、大煤、碎煤等,反过来,汉语也从西域、从新疆的各个少数民族里吸收了大量的东西。
1963年底,1964年初,我刚到新疆时在《新疆文学》上看到西瓜东传,我们吃的西瓜就是经过新疆传过来的。唢呐,这是维语,卡耐是喇叭。喇叭没有用西域的词,但是唢呐用的是西域的词。香菜叫芫荽,芫荽是阿拉伯语,通过新疆传过来的。我不赞成文化入超或者文化出超的提法。文化出超不见得有多么结余,文化入超了也不会多么吃亏。文化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比如,从意大利进口皮鞋,你用一双,少一双,但是,要是进口鞣皮子或者制革以及制鞋的技术,就不一样了,就会越造越多,最后生产出来的是文化,文化有一种共享的互通性。这种互通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在新疆,比较容易与中亚的、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国家的人士沟通。有个维吾尔学者告诉我,维语里能用的借词占整个维语的20%多,主要有四种:汉语借词、俄语借词、阿拉伯语借词、波斯语借词。我的维语知识不但在新疆有用,在别的地方还帮助过我,比如,在塔什干,电视台记者采访我,我就告诉他,我直接用乌孜别克语和他交流,这可把他给吓了一跳,因为他乌孜别克语说得不好。我觉得乌孜别克语和维语的区别,就等于是天津话和北京话的区别。在德黑兰,我敢讲15分钟波斯语,因为它和维语是相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