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陈列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种类别,从内容上看,他属于综合性展览,涉及事象广大;从时代属性上,它不仅是属于过去的,更是现在的,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在我国,它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发展,纵观其发展历程,无一不与民族独立意识的建立和传统的重构等现实社会进程密切相关。
民俗陈列的发展历程
一般认为,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至今或曾经存在于民间,是风俗习惯、节庆纪念、信仰与观念以及劳作、衣食住行等文化综合体。
谈论民俗陈列自然离不开民俗博物馆。民俗文物及事象进入博物馆的视野较晚,在博物馆的早期阶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将古董、文物等稀见物作为收藏、研究的对象,很少关注农具、工具等日常生活生产用具及节日、信仰用品,更不用说民俗事物本身。我国民俗博物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当时知识分子认为如果要使民族自强自立,就必须对人民的生活加以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民俗博物馆的概念和实践被引进国内。
1927年,中山大学建立风俗物品陈列室,据称藏品达到万件;1937年杭州民间图画展览会展出了杭州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师生收集的民间艺术品。这是国内早期的民俗博物馆和民俗陈列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民俗学的沉寂,民俗博物馆及民俗陈列基本也处于停滞期。
第二阶段
1982年吉林延边龙井朝鲜族民俗博物馆成立
1985年山西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成立
1986年苏州民俗博物馆成立
1987年河南洛阳民俗博物馆成立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20多年间,情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各地民俗博物馆的成立呈现出井喷式的势头,它们多设于古建筑中,其中不乏全国重点文物保户单位。这一热潮是在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冲击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一方面城市建设大拆大建,导致民俗文化流失严重,文化部门认识到保护保存民俗文物的迫切性;另一方面是人们的心理需求,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强化了人们对于传统的留恋。
跨入21世纪,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用如火如荼的开展,民俗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15年全国博物馆名录中共有191家正式备案的民俗博物馆,其中不包括未备案的民办民俗博物馆,以及设在文化馆内的非遗展厅。
民俗陈列的三种模式
历经百年,我国民俗陈列理念和方式不断变化和发展。最初,我国民俗陈列便是按照博物馆“珍宝式”的陈列逻辑和形式开展的,这与我国长久以来的博物馆展示传统有关。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新博物馆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等思潮和现实环境的影响,出现了新的特点。总体而言,目前民俗陈列大致可以归为三种模式:版块式、串联式和并联式。
一、版块式
版块式是根据民俗事象的分类,对陈列内容进行划分并分版块展示的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民俗博物馆中较为常见。
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故事展览”中的民俗部分是版块式的一个高峰。该展区以族群为单位,分为香港“本地”、“客家”、“水上人”和“福佬”四个版块,每个版块中又择取了具有特点的民俗内容进行展示。
本地
主要讲述本地人的生活及信仰习俗,主要展示了宗祠、妈祖庙和婚嫁习俗等内容。
客家
香港客家人多半是在1700年至1750年间从粤东移民到香港的,在香港新界的乡村居住,过着简单朴素的农村生活。
水上人
游人可以在这里登上一艘1:1大小的复制渔船参观 ,从而了解水上人家“浮家泛宅”的生活、信仰和习俗。
福佬
是近四百年来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移居来台之移民的后代,也是现在通称的「台湾四大族群」里面人数最多的一个族群。
二、串联式
串联式是一种线式陈列模式,通过某一线索将整个民俗陈列内容串联起来。人生礼仪是常用的一条线索,一般是通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历程,逐一展示成年、婚嫁、生育等仪式,其中穿插节庆、信仰等内容。这种陈列模式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该模式对策展水平要求较高,而且一旦使用过多过滥,反而比版块式更易招致审美疲劳。
首都博物馆的民俗陈列“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展览以一个清末民初老北京人的回忆口述,带出了老北京胡同和四合院里的民俗。
第一章
洞房花烛美姻缘
第二章
降龙诞凤添人丁
第三章
古稀大寿福如海
第四章、第五章
爆竹辞旧迎新春 、老北京的生活
三、并列式
并列式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陈列模式,它是在非遗保护运动下的特殊产物,它将非遗项目按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大类别划分,然后逐个项目分别介绍,项目与项目之间、版块与版块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
民俗陈列的未来发展趋势
民俗陈列理念和手段发展至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其前进步伐犹未停歇。民俗的动态发展与静态的陈列这一矛盾不停的推动民俗陈列馆向前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民俗文物也好,民俗事象也罢,一旦进入博物馆,它总是会脱离原有的语境,无可避免地剖面化、片面化。然而,民俗与博物馆的结合又极具意义,民俗陈列是物化的民俗志或民族志,且比起民俗志、民族志,其更为直观、生动和丰富,也更通俗更易为观众所接受,这也是民俗陈列的意义所在。
近年来,学界意识到了民俗的生活性和动态性,只有在其所属的语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阐述和理解。因此,在策展民俗陈列时,博物馆注重通过各种互动形式让博物馆中的民俗“活”起来,充分调动观众的五官融入到民俗的体验中。不断超越“展览”这一暗含静态意味的界定,在这个由物和非物互建互构的空间里,使观众得到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同时这种体验也应该是动态的、具有启发性的。
当然,不管民俗陈列模式、技术如何突破改变,最终目的仍然是将更多的观众拉进博物馆,使观众了解、认识民俗文化,并自觉传承,实现自我启蒙和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