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案例| 招标| 企业| 产品| 访谈| 会议| 新品| 方案| 技术| 展会| 商机| 招商| 专题| 招聘
 数字展示在线首页 > 资讯中心 > 博物馆+研学旅游: 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还有多远?

博物馆+研学旅游: 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还有多远?

编辑:婉玗 文章来源:数字展示在线 发布日期:2019-4-30 7:24:02

  “以前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让青少年走出去、走向广阔的天地是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现代的中小学研学旅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趋势下发展起来的,而博物馆因其资源禀赋和独特魅力,已成为各类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博物馆和研学旅行的相互作用,如何从“物理反应”走向“化学反应”,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一场美丽的“邂逅”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将学生的所学、所游、所思充分融合在一起,有“行走的课堂”之誉。事实上,近些年,各地一直不断加强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探索和实践。

  整体来看,研学旅行在国家层面真正获得大力支持的标志是,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原文化部、原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博物馆+研学旅游: 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还有多远?

  旅游业界将2017年称之为“研学旅行元年”,这一年众多研学旅游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的几份标志性文件都将“研学旅行”与“博物馆”进行连缀和关注。

  2017年1月,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旅行产品、服务项目、安全管理等几大类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其中明确将知识科普型研学旅行主要分为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科技馆等资源。

  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明确强调,中小学可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

  事实上,在美法日等研学旅行发展成熟的国家,博物馆已经是从小学生到研究生必不可少的第二课堂,在教育功能上已能与学校相提并论,在研学教育理念、表现形式、手段方法等有着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就提出,让博物馆更好地承担起“大学校”的责任,进一步发挥好“大学校”的作用,是继续加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力度、实现显著社会效益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抓手。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会同教育部将95家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列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各地博物馆加强资源整合,推出一批研学旅行实践项目和精品课程,如首都博物馆等几家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燕国达人”活动、广东省博物馆组织的“自然海洋营”夏令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开展的“草堂一课”、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打造了“红色小记者”研学旅行体验营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从企业发展来看,处于研学旅行头部企业群的有30多家,其中世纪明德、读行学堂、知鸿股份、环球优学、明珠旅游、乐旅股份等11家已实现新三板上市。

  难言轻松的“磨合”

  一方面,博物馆的研学旅行获得极大发展,另一方面近些年市场乱象不少。这是蓬勃发展中的“甜蜜”苦恼,博物馆和研学旅行也在互相调试和磨合。

  武汉学知新教育研究及课程建设中心资深研发专员牛毅凡曾介绍,在该公司的研学课程中,博物馆类课程之前所占比重非常小,而现在这个比重增加到了30%~40%。

  事实上,随着市场需求不断释放,博物馆在研学旅行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问题也可能会更集中。

  据了解,当前,博物馆研学旅行产品的主要供给方包括旅行社、博物馆、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等,产品项目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价格由于不同组合也千差万别。

  对此,2018年8月,国家文物局发文《社会机构组织博物馆研学旅行应规范管理提升质量》称,近日,国家文物局注意到有关媒体报道部分社会机构、个人以“博物馆游学”之名,开展粗放的、只游不学、走马观花、名不副实的“研学旅行”活动,对于这种损害中小学生利益的行为,坚决反对。

  辽宁博物馆耿雷著文表示,博物馆游学虽然与海外游学项目数万元人民币的收费标准相比较低,但实际上也算是收费不菲,为期一两日的博物馆游学起码也要收费一两千元,更有些收费讲解听两小时就要四百至六百元不等。我国大多数国有博物馆自 2008 年起便实行免费开放,所以培训机构组织到博物馆游学的成本几乎为零,却要向学生和家长收取大笔的学费,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万利”,于是乎各种教育机构及个人趋之若鹜,蹭着免费资源“收费游学”,至于他们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是否通过师资审查等重要环节,却无人问津。

  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研学团到博物馆,只是随着涌动的人群走马观花看一遍,缺少课程设计,游而不学的现象比较突出,甚至一些学生参观博物馆时乱扔垃圾、大声喧哗、追逐打闹,本来应该通过博物馆实现公民素养提升,反而在博物馆里将文明方面的陋习进一步放大。

  从供给侧来看,博物馆普遍缺乏专业从事研学教育实践的人才;一些旅行社的导游,并没有深入研究中小学生特点,有的就是从网上摘抄点内容“现学现卖”,讲解水平低下,内容枯燥甚至错误百出。博物馆多年设置有社教工作,但面对新的研学热,需要设计相应课程,也是不小的挑战。

  研学旅游产业链仍不成熟,偏远一点的博物馆周边就餐、住宿等接待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导致出现博物馆研学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愈弱。

  同时,博物馆研学当前也没有真正建立一套多维、开放、科学的评价体系,研学效果缺乏专业评估和制度性检测。

  如何修得“正果”

  针对市场乱象,国家文物局发文建议,广大师生及家长在选择研学旅行时,甄选教育、文旅、文物等部门审核批准的正规机构,保障自身权益。希望有关社会机构在依托博物馆资源举办夏令营、游学等活动前,主动与博物馆联系对接,博物馆也应加强统筹协调,做好相关安排和服务。

  事实上,一些博物馆和相关机构摸索出的经验和模式,亦具有较强的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

  对研学旅行人群做精准定位和市场细分。这方面,上海自然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层青少年的分众策略就颇有特色。该博物馆建立了4个年龄段的项目设计:在幼儿段,通过游戏和玩耍让孩子感受自然的乐趣;在小学阶段,通过启发观察让孩子发现自然界美好的东西;在初中阶段,通过科学实践让孩子分享自然界的神奇;在高中阶段,通过研究让孩子探寻自然的奥秘。

  加强寓教于乐的课程设计。中华航天博物馆与世纪明德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设计系列性阶梯式覆盖“中国航天科技”的大科技产品课程序列,比如打造出《博物馆奇妙夜——流浪地球之刹车时代》等精品课程,甚至还组织学生深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有些博物馆还通过开发科普读物、线上课程、教育资源包等方式建立移动博物馆

  对此,明德未来联合创始人、运营总经理蔡美玉认为,对于孩子们来讲,不仅仅要让参观动线更丰富,观感更生动,更重要的是在打造博物馆课程体系及活动设计时,遵循博物馆的功能主体,同时必须结合教育认知规律,与课标匹配,进行兴趣引导、任务驱动、潜力激发、过程指导、反思总结的闭环设计,循序渐近。帮助孩子们身与心都做好准备,要确保为孩子设计以及孩子们参与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在愉悦中体会到课程及活动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注重讲解队伍建设。不少博物馆都组建了博物馆研学旅行的导师队伍,而中国国家博物馆尤其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该馆组建了由专业讲解员、学生志愿者、退休老专家等组建的多元化讲解队伍,促其提供优质、专业的讲解服务,获得了中小学生的广泛认可,有的讲解员还成为“网红”。

  充分发挥学校的课堂组织作用。对于博物馆游学,有些学校建立“预热课—现场课—分享课”三课时制,取得良好的效果。预热课是学生参观前,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初识博物馆,建立一定的形象认知;现场课主要有集体参观、分小组模块化探究等形式,在博物馆中感悟历史、现实和未来;分享课是回到课堂进行总结交流,建立对于博物馆的系统深度认知,可以采取游记、解说词、PPT、演讲等形式。

  围绕IP延长产业链、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故宫博物院的文创、观复博物馆的网红猫、建川博物馆的红色主题酒店以及主题餐厅等,深受参加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好评,也有纪念和教育意义。

  毫无疑问,博物院研学旅行亟需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管。据了解,国家文物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博物馆研学旅行相关标准,丰富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不断提升研学旅行质量。

  当前,文旅融合大势下,博物馆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重要场所,期待在研学旅行的脉络下奏出“能融尽融、宜融则融”的美妙旋律。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网络搜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