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家数字展示行业门户网站    在线投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资讯中心人物访谈新品快讯应用案例设计方案招标信息技术学园会议信息企业名录产品大全行业展会商机信息人才招聘
目标“无墙博物馆”:数字化和公司制挑战
数字展示首页 > 资讯中心 > 目标“无墙博物馆”:数字化和公司制挑战

目标“无墙博物馆”:数字化和公司制挑战

编辑:格非儿 文章来源:数字展示在线 发布日期:2014-11-29 18:19:36

  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前,明清史学者冯明珠已经开始尝试,如何将“数位科技”(数码科技)和馆藏与研究结合起来,她在任职后首份年度报告中就阐述,要将自己工作数十年的地方,借助科技和合作变为时刻可及的“无墙博物馆”。

  博物馆可能是最晚互联网化,又还没有定型模式的公共空间。以“朕知道了”胶带等产品为代表的创意产业、以“人人都是乾隆”等运用现实增强技术为代表的展览版块,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近年留给外界的深刻印象。在台北一年一度政经高层活动《远见》高峰会上,冯明珠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详细介绍了其互联网化和运用数字科技的心得以及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21世纪》:今年台北故宫“人人都是乾隆”展览很有趣,运用了物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融合新数字技术是你们的目标,这部分工作的管理架构是怎么样的,未来计划达成怎样的效果,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冯明珠:一个博物馆必须面对数字科技的崛起。大概在1980年代末左右,我们就有所谓的资讯中心任务编组。我本来是做文史研究的,台北故宫有非常多的清代档案,我们就把它出版。乾隆朝的宫中档案就出了72册,可根本卖不出去。所以我们就想,何不用光碟,何不用数字化。就是这样的一念,我们开始推动了台北故宫的数字化。

  到2001年台湾有一个“政府”发起的数位典藏计划,台北故宫可以去申请经费推动数字化。起初同仁们也都反对,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搞了几个亿资金进来,干活的还是那几个人。

  因此我们的资料库从无到有,现在21个,这样就可以从事一些数位艺术的创作了,通常都是配合小展览,第一个作品是介绍唐代怎么泡茶,宋人怎么喝茶,到了明代茶的变化,于是就做了一部影片来告诉大家。

  今天去看,我们23个展厅,基本上都配有数字技术。真正主要用数位艺术创作,是在2011年做《富春山居图》。我们就和一个新媒体艺术创作家合作,但是会做新媒体的人,他们并不懂文物,所以我们要派一组人,跟会做数位技术的人沟通,去告诉他《富春山居图》如何如何。

  从此以后,我们做这些做得越来越多,最后作品多到我们要在桃园机场做了一个未来博物馆,现在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和会动的《百骏图》也正在苏州展览。明年,我们会和北京故宫合作郎世宁来华300年展,我们目前已经在制作郎世宁的数位艺术了。

  当博物馆数字化的时候,它基本上就是“无墙”的。我们的网站有九种语言版,也有电子报的发行,各式的资料库是开放的。

  这样我们还不满足,现在要建设4G行动(移动)博物馆,数位展也能推动到乡间边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才是博物馆的灵魂。我们的行动博物馆可以和学校配合,和老师配合做教案。11月台北故宫channel就会出现,这是一个让学校能接收到的频道,会先选择20间学校来做这个事情。

  《21世纪》:2013年年报里有个数字我觉得挺有意思,无墙博物馆也好,移动博物馆也好,目标是要有更多“人”,去年数字是线下参访人数450万人次,使用博物院网站的只有300多万人次。这个网站的数据可能不包括你们的移动应用。另外一个数据也有意思。你们每年品牌授权收入基本都是几千万,但实际上20多家生产商创造的营收接近4个亿,这倒有点像现在讲的互联网思维,台北故宫像是一个品牌平台。因此像4G移动博物馆是否可以借鉴,放开了让很多人都可以来做有关有趣的内容?

  冯明珠:目前,我们做到的还是所谓“无墙博物馆”,可浏览的东西比较多,“行动(移动)博物馆”的体验还比较差,原因是这个要投大量的钱。现在还没有人和我们共同开发,连电子书目前还在讨论之中。

  《21世纪》:是不是因为你们不算是一个公司实体,很难与人展开股权等长期的合作。

  冯明珠:我们不但不是公司,我们是“政府下属机构”。就像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说的,我们正在“水泥上种花”。

  目前我们所有数字化的东西,都是先有规划再申请经费。举例来说,乾隆展向“政府”申请了5000万,最后得到了4000多万,我们就上网招标,经过评选选出了一个厂商。最后他推荐一些设计师,我们选了很年轻的一个年轻人,他突然间做了一个仿真机械人,有十只手各拿一个宝物,这个人就是乾隆的“十全武功”。

  一开始合作有点像鸡同鸭讲,我们就各讲各的,他们8个人就坐在那边听,听了大概半年以上,他们开始策划了。所以目前为止所有成果原创方都是我们,再找执行方合作。

  《21世纪》:我也感受到了,每个项目都是单独经费,虽然没有创收压力,但是中间环节会很长。你们有没有探讨过别的机制可能性,比如说成立一只文化投资的基金,去投资很多的项目,包括新媒体的团队。或者以故宫某些权益与外界合资公司,可以形成更好的项目的积累。


  冯明珠:在台湾,我这个“公家机构”不能从商,所以(台北)故宫的专卖店,这几年营业额接近9亿,但是我真正体系内负责的只有4个人。

  我们有一个文创行销处,有人做商品的评审,委托制造了4000多种商品在我们的商店卖。出版策展更是全员总动员。但是我们没有销售的人,没有店员。“公务人员不能经商”。

  我也没有办法成立一个博物馆公司,累计资金,然后投资再赚钱。很多私人博物馆本来就是公司制,像大英博物馆和罗浮宫都有公司。博物馆今天的功能已经从典藏、保存、展览,进入到休闲娱乐甚至文创了,引入数字技术也是符合这种趋势。

关键词阅读: 文化科博展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本文作者联系。
585*60